7月16日傍晚发生的大连新港输油管道事故,经过3天的紧急扑救,灭火工作已经进入尾声。然而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处置难度仍然较大。
受污染海域约430平方公里
记者19日13时乘海监船只从大连湾赶往事故地点大窑湾海域。离大窑湾六七海里附近就发现有明显的浮油漂散。离大窑湾5海里的距离,浮油更加浓稠,连浪花都变成黑色,海上飘着难闻的气味。中国海监第三支队指挥科科长周端生说,油污现在随风扩散,从大块变成小分块,增加了处理难度。
现场有6艘大型海上溢油专业回收船正在作业。负责指挥清污的中海石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的人员说,这些船只都是最先进的清油污船只,一条船1小时能收100多吨油水混合物。但由于目前风浪较大,设备不稳定,收油效果受到影响。记者还看到,现场有大批地方政府组织的小渔船帮助清理油污。
大连市公安局副局长宁民19日表示,事故现场的明火已经全部扑灭,虽然事故现场的罐体仍有烟冒出,但已经基本安全。目前工作重点已经开始转移到事故原因调查、海上油污清理等工作。辽宁省海事部门设置围油栏8000米,组织清污船舶34条,550名工作人员在清污一线参与清污工作。
据中国海监船7月19日13时30分最新监视结果显示,受污染海域约43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约为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约为52平方公里。海洋监测专家表示,漂油对海域的影响不容乐观,清污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事故暴露安全隐患
辽宁省已经于7月18日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开始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虽然最终的结论还要经过调查分析后才能做出,但是事故扑救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隐患已经敲响警钟。
这次事故是由一条900毫米输油管道引起的,随后引起另一条700毫米管道。虽然前一条的输油管道火情很快扑灭,而后一条管道和相邻容量为10万吨的103号罐持续燃烧,直至阀门全部关闭后火势才被控制。 记者在事故现场看到,被烧得严重变形的900毫米输油管道和700毫米输油管道几乎是并列排列,旁边还有多条管道。管道间的距离非常小,一旦一条出现事故很容易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事故现场,林立的储油罐之间相互距离较小,罐区内为数众多的罐体不但包括原油罐,还包括成品油罐、危险化学品罐等。所幸此次发生起火事故的是燃烧速度较慢的原油罐,如果是其他罐体后果将不堪设想。据了解,事故现场数十个罐体,分属于国家储备油库、中石油油库、西太平洋石化公司油库等多家公司,管理水平不一。
事故发生后,消防部门在3分钟内即迅速赶赴现场开始扑救。但罐体间的消防通道过于狭窄,消防部门的车辆无法展开队形,进出受到影响,也使灭火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在扑救进程中,还出现了水供应不上的局面。最后有关方面果断下令取用可能对消防装备产生不利影响的海水,才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泡沫灭火剂储备不够,只好依靠空运来解决。高温下救火的工作服等装备也出现短缺。
在事故处理的现场指挥部,数位专家在讨论,应有的应急缓冲池没有建设;当突击队员准备关闭阀门时,缺乏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技术工人指导,为搞清楚阀门数量和位置造成困难。
扑救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油罐阀门的关闭。一个电动阀门的关闭在有电情况下只需要3分钟,而人工关闭则需要3个小时。事故导致大连新港油罐储存码头自行维护的4条6.3千伏线路故障停电,多个油罐的阀门无法正常关闭。最后依靠大连供电公司派出的发电车接续供电,才得以将剩余的7个油罐阀门关闭。但供电公司同样也遇到了问题:现场的供电线路是由企业自行维护,连电压都有差异,这给供电造成麻烦……
安监应急能力亟待提高
“这次事故也是对当地应急能力的一次检验。当地的安监体制、安监力量和安监装备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大连市安监局副局长孙本强说,针对当地危险度较大的现实,正在组织安全度评估。存在的不足包括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低、溢油应急处理设施和装备短缺、缺少专业应急队伍等。 来自海事部门的数据显示,大连港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储转分拨基地,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可接卸30万吨超大型油轮,年通过能力5700万吨。但是当地拥有的溢油处理能力无法满足船舶溢油事故的需要,特别是这种特大事故。
大连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栾玉(王旁加宣)介绍,目前除了专业的清污队伍之外,当地还组织了800多条渔船加入清污工作。缺少消油剂和吸油毡,就使用草帘子吸附,甚至用上了瓢舀等手工方式。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胡大鹏说,事故教训深刻,对集中储油等敏感地区,除了要求建设规范外,安全连锁应对措施也应提前做好,并应设置多种防险应急预案,如紧急切断、外围封控等措施。
交通运输部19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港口油品接卸作业安全生产,防止再发生类似事故,确保港口油品接卸作业安全。辽宁省及大连市政府也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查明事故原因,深刻汲取事故教训,确保安全生产,进一步做好社会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