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宗商品而言,围绕在中国身上的赌注实在是太高。”巴克莱这样评价全球商品市场对于中国需求的依赖。
虽然中国庞大的大宗商品需求支撑着全球大宗商品供应及其价格,然而,中国需求的放缓也随时有可能使大宗商品面临更大的寒流,中国经济数据疲软随时会冲击到全球大宗商品贸易。
经济放缓商品进口激增
虽然经济增长步伐已经放缓,但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依然没有减少。
中国进口大宗商品在今年1月的表现最为抢眼,铁矿石进口同比增长18%,精炼铜同比增长53%,原油增长12%,大豆增长24%。
2月份,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增速相比今年1月份已经下滑非常明显,但前两个月累计数据来看,增幅依然很大,即使在中国庞大进口的推动下,进口价格却依然在下滑。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进口铁矿砂1.5亿吨,增加21.8%,进口均价为每吨795元,下跌3.9%;钢材233.9万吨,增加16.8%,进口均价为每吨7596.4元,小幅上涨1.2%;未锻造铜及铜材91.5万吨,增加41.2%,进口均价为每吨4.6万元,下跌10.7%。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是仅有的几个对大宗商品一直保持强劲需求的国家,即使在新兴市场国家里,中国的需求增长也是罕见的,中国甚至是某些商品的唯一需求国。
事实上,自2010年来,大豆、铁矿石、铜、煤炭、原油和黄金的需求增长主要是由中国力量的推动,多数国家在这一阶段已经减少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尤其是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全球需求的锐减也是大宗商品超级周期逐渐结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中国不断增长的铜、大豆、铁矿石、原油甚至黄金进口量,也使中国逐渐成为驱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的主要力量。
“2014年1月的进口激增使得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加强,那么未来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当前水平上即使是轻微收紧,其他国家也不能消化多出来的过剩商品。”巴克莱2月份的一份报告认为。
一位大宗商品行业资深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不可忽视的是,大宗商品强劲进口的数据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且中国正在通过减少基建与工业活动来改变过去的大宗商品密集型增长方式等市场现象相悖,因此进口的增长未必意味着实际需求的增长。”
全球商品市场寒冬来临?
一方面是大宗商品进口量仍未出现减少的迹象,另一方面则是年初以来经济数据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疲软迹象。
据国家统计局3月13日数据消息,2014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6%,低于市场预期的增长9.5%,也远低于去年同期的9.9%。
国际统计局数据还显示,多个行业增速同比大幅下滑,尤其是与商品密切相关的行业。其中,原油加工量日均产量增速由同期3%下滑至-1%,10种有色金属日均产量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3.5%下滑至6.1%,水泥日均产量同比增速由10.8%下滑至2.4%,钢材日均产量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4.2%下滑至4.9%。
不仅如此,国内其他数据也不乐观。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回落,逼近50%的荣枯线;CPI涨幅仅2%,较上月大幅回落;出口同比大幅下降18.1%等数据均显示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同样对商品市场构成压力。
更加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贸易数据的疲弱也是加剧市场对大宗商品行业忧虑的主要因素。自1月份强于预期的10.6%增长后,中国2月份的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收缩18.1%。
巴克莱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分析认为,三个因素造成出口下滑,假日扭曲、虚假贸易和需求疲软。虚增交易报告去年3月才达到顶峰,造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基数,而始于2月18日的近期人民币贬值,可能也影响了热钱相关的贸易活动,进一步拖累出口总额的同比增长。
至于外部需求,常健表示,外部需求可能仍保持疲软,PMI出口订单连续三个月呈下降趋势,美国ISM新订单相对库存的疲软,以及韩国出口的放缓都证实了这一点。
上周,上海超日科技出现债务违约,随即导致十多家公司宣布推迟或取消原定的短融或中票发行计划,此事件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也冲击了中国乃至全球的股市以及商品市场,相继而来的是,铜、铁矿石、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等商品市场关键数据接连暴跌,中国对全球市场的冲击可谓不小。
与此同时,此前盛行的钢贸融资、铜贸融资和铁矿石贸易融资在商品价格下跌的情况下,风险逐渐增大,而影子银行监管趋严导致这类融资规模逐渐萎缩。目前,中国社会融资总额增速有所放缓,尤其是来自影子银行的信贷数据,这也导致以大宗商品进行抵押赚取利差的模式将越来越难。
今年1~2月,中国社会融资总额仍达到3.52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的3.62万亿元相比减少了1000亿元,同时影子银行的放贷额大幅降低至170亿元,是自201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