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果壳滤料厂家销售-巩义市弘大水处理材料有限公司(企业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销售热线:(15538207426 0371-64020225)
果壳滤料(核桃壳滤料)采用山核桃壳为原料,经破碎、风旋、抛光、蒸洗、筛选等加工而成,外观光泽、呈褐色。此滤料坚韧性大,耐磨抗压、吸附能力强、抗油浸、不结块、不腐烂,是油田、冶炼、环保化工等行业的广泛选择。含油果壳滤料取材于厚山核桃壳,颗粒外表呈黄褐色,无腐烂、无斑点、韧性大、耐磨损。主要应用于高度自动控制注水过滤器,污水过滤器、入井过滤器等方面。是油田、炼油厂、石化工程及其它环保工程油水分离必备的净水材料。它的优越性在于耐磨损、不腐烂、不结块、易再生等优点,每年需填充5-10%即可。
【核桃壳滤料特点】
1、具有多方面性的微孔性,截污力强,油和悬浮物去除率高。
2、具有多棱性和不同粒径,形成深床过滤,增强了除油能力和滤速。
3、具有疏水亲油和适宜的比重,反洗易,再生力强。
4、硬度大,且经特殊处理不易腐蚀,不用更换滤料,每年只补充10%,减省维修和维修时间,提高利用率。
【核桃壳滤料用途】
1、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去油和悬浮固体。
2、工业含油工业水处理,去油和悬浮固体。
3、民用水和工业用水处理,去除水中悬浮固体,提高水质。
常用规格:0.5-0.8 0.8-1.2 1.2-1.6 1.6-2.0(mm)
一朵白云一画屛,接天湖水碧盈盈。纤尘不染襟怀净,俗虑难侵道念生。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向往着有个美好的家园、所以绿色环保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健康之基,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爱家人从健康开始,要健康从用水寻源!弘大水处理材料有限公司将为环保做出重大贡献,专业生产销售净水滤料、净水药剂、塔器填料。我们的口号是:“环保还宝让我们的世界更好”。
本公司职责:
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
本公司目标:
让河水更绿、让天空更蓝!
果壳滤料是用山核桃壳为原料,经破碎、风旋、抛光、蒸洗、筛选等加工而成,外观光泽、呈褐色。此滤料坚韧性大,耐磨抗压、吸附能力强、抗油浸、不结块、不腐烂,是油田、冶炼、环保化工等行业的广泛选择。含油果壳滤料取材于厚山核桃壳,颗粒外表呈黄褐色,无腐烂、无斑点、韧性大、耐磨损,不在酸碱性水中溶解,截污能力强、滤速快,并经特殊的物理化学处理(将其色素、脂肪、油脂、电付离子去除干净),使果壳滤料在水处理中具有较强的除油性能,除固体微粒,易反洗等优良性能。主要应用于高度自动控制注水过滤器,污水过滤器、入井过滤器等方面。是油田、炼油厂、石化工程及其它环保工程油水分离必备的净水材料。果壳滤料是取代石英砂滤料,提高水质,大幅度降低水处理成本的新一代滤料。
果壳滤料的特性:
1、具有多方面性和微孔性,截污力强,油和悬浮物去除率高。
2、具有多棱性和不同粒径,形成深床过滤,增强了除油能力和滤速。
3、具有亲水不亲油和适宜的比重,反洗易,再生力强。
4、硬度大,且经特殊处理不易腐蚀,不腐烂,易再生,不用更换滤料,每年补充5-10%即可,减省维修费用和维修时间,提高利用率。
果壳滤料的用途:
1、用于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去油和悬浮固体。
2、用于民用水和工业用水处理:去除水中悬浮固体,提高水质。
3、用于工业含油工业水处理:去油和悬浮固体。
产品介绍:果壳滤料采用优质山核桃壳为原料,经过破碎、抛光、蒸洗、药物防腐处理,两次筛选加工而成。此滤料坚韧、耐磨、抗压(抗压力为23.4kgf),化学性能稳定,吸附截污性强(吸附率为27-50%),抗油浸,易反洗再生,反冲洗强度低(6.7L/Sm2),滤速快(24-26m/h),不板结,不腐烂,永不更换,每年只需补充5-10%即可。油去除率达95%,含油降至5mg/g以下。适用于石油炼化企业的水处理,具有硬度高,耐磨损,抗压性好,吸附截污能力强等优点,可直接采用滤前反冲洗,对含油污水处理效果显著。
包装及储存:
50kg袋装,塑料编织袋,产品应存放在室内干燥处。
果壳滤料理化性能分析
检测项目 测试数据 检测项目 测试
油去除率 90-95% 反洗强度 25m3/m2.h
悬浮物去除率 95-98% 水冲洗压力 0.32MPa
滤速 20-25m/h 维护方式 每年补充5-10%
比重 1.3g/cm3 堆密度 0.8g/cm3
果壳滤料规格:0.5-0.8mm(24-35目) 0.8-1.2mm(16-24目) 1.2-1.6mm(12-16目) 1.6-2mm(10-12目)
全国销售热线0371-64020225 15538207426
我公司“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诚信为本,用户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为宗旨。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小型企业及供水单位。坚定不移地执行“将心比心,用与用户一心,以心换心,让用户放心”的质量方针和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制度,保持和发扬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竭诚欢迎大用户光临指导,实地考察,垂惠合作!
七岁,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她尚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的样子实在是惹人怜爱。看着她,我第一次感觉到责任。后来,我慢慢地学着如何去照顾她的衣食起居,不只是因为我想尽一个姐姐的责任,也想帮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左邻右舍的人都夸我能干,那时我不知道什么是能干,只是尽我所能,予她温暖,许她明媚。
再后来,她一天天长大,活泼可爱又聪明懂事,父母亲看着很是欢喜。因此,总是厚此薄彼,成全一个女儿,委屈另一个。父母对她的重视与爱护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甚至超出了我。看着他们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总有一种错觉,他们才是真真正正的一家人,而我是彻彻底底的外人。对于这些,我有我的骄傲与倔强,我逐渐把自己对她的关心埋藏在心底,再也不欲与人知。在她面前,少了温柔,多了几分严厉。看着她,在这些年里踉踉跄跄的受伤,跌跌撞撞的坚强,却总是在不经意间以她为傲。
那么多年过去了,当初那些幼稚的小心思不再,更多的是庆幸。如今我远在千里之外,庆幸还有她,承欢父母膝下,帮我做到我无法触及的关心。世事,有时看起来残酷,翻转过来想,也是一种慈悲。
我与老师篇——
那时,尚且懵懂,一点点的爱护都会让我开心不已,同时一点点的伤害也能让我万劫不复。此生以她们为师,不知道该算做是我的劫数还是幸运?
曾经有一个老师不止一次地跟我说:“你是我这辈子教过最笨的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是猪吗?”事到如今,我不记得她的长相,不记得她曾经教过我什么,更不记得她的名字,唯有她这一句话,我记得最为清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她对我有太多的失望,而我对她也有太多的恐惧。她放弃了我,而我放弃了这门课,却没想到,这一放弃便是十几年。另一个老师跟我说:“你很好学,也很刻苦,你的文笔很有灵气”。时至今日,我还能在脑子里想象出她的音容笑貌,还能记得她对我的谆谆教诲、殷殷期望。我努力在她面前做到最好,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奖励、名次。那时,我只是单纯地不想让她失望,没想到,这一坚持也是十几年。再后来,我看到其他老师和同学,交口陈赞我的文采,佩服我的写作能力。我才知道当初她给予了我什么。
那年,我十四岁,她们用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与朋友篇——
年少轻狂时,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一点都迁就不得,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这样偏激与倔强的性格让我失去了很多朋友。我以前常跟她们耍赖,常常说话不算数,常常意气用事,从别后,才知道当初她们给了我多大的包容与体谅。那时,后知后觉,悔之晚矣。
后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沉浸在往事中不可自拔时,另外的缘分也在不经意间来到了我身边。我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新面孔,她们会在别人否定我的时候给我肯定,在别人嘲笑我的时候给我鼓励。我对自己说:我不行!就代表我已经认输了,可她们一直相信我,鼓励我坚持下去,到最后让我连认输的勇气都没有。我曾经那么尖锐,不许别人的靠近,可她们还是对我倾心以待、不离不弃。
现在我理解了什么是失去和得到,我用曾经所受的痛苦换来了现在的拥有,原来失去过的人才会更加懂得珍惜。任何人在变好之前,总要经历一些不开心的日子,这段日子也许很长,也许只是一觉醒来,所以我要有勇气去面对。而现在,我终于做到了。
时间,大概是世上最残忍的刽子手,它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往事,被碾成碎片,感情,被轧成了尘埃,而在蓦然回首的痛楚里,亭亭出现的是我短短的二十年人生。
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清秋时节,不似春日纷繁,亦无炎夏燥热,金风柔和,细雨舒婉,连那静默一隅的草木青苔也犹如恬淡的女子般,清灵娴静。此刻,只见一位淡雅俊逸,气宇不凡的锦衣少年,正略显寂寥地踱步于富丽鎏金的花园之中。恍若等待,已悄然成为了他的生命主题。
多年过去了,他依旧是那个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容若表哥,不同的是,自与惠儿表妹相别后,他懂得了何为天涯咫尺的牵念,何为销魂蚀骨的相思。多少个难以成眠的夜里,他愀然地蘸着月光,将流淌的心事,付诸于清冷的文字,可怎奈,心中有太多的话,岂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
终于,一抹倩影映入眼帘,犹如一场清凉的雨露,洒落他干涸的心田,那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感,足足令他回味终生。“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几年未见,他的表妹竟出落的愈加清丽脱俗、玲珑柔婉,一如碧波江上那娉婷娴雅的芙蓉般,楚楚惹人怜。两人你不言,我不语,却脉脉含情,彼此相犀。
自此,明府花园里经常可闻到欢声笑语,看到一对无忧无虑的璧人并肩漫步。聪颖细腻的惠儿,总会于夕阳静好处,采撷凝着初露的香荑,为容若表哥亲制绣有并蒂莲花样的香囊;而细腻如伊的容若,也总会于静谧的夜里,枕月移灯,在红笺上诉说对惠儿的深深爱意,楚楚相思。
倘若说命运无情,可它分明让那些踽踽独行的灵魂,有了温暖,有了依恋;倘若说命运有情,它又总是在安稳的岁月里,催生出巨大灾难,让幸福的人儿,迷茫无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