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冷轧酸洗线的工艺介绍
带钢表面的氧化铁皮是热轧带钢在终轧后、卷曲时及冷却时产生的。在从精轧末机架出来的带钢表面上,铁原子首先与空气中的氧原子结合形成第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可能是致密的Fe3O4,或者是疏松的FeO。在第一种情况下,氧化铁皮的进一步增长过程可能只靠氧和铁的离子扩散来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空气中的氧可自由地通过多孔、疏松的氧化铁皮,而使氧化铁皮加厚和致密化。无论上述哪种情况,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了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带钢表面的氧化铁皮。
由于热轧带钢的化学成分、轧制温度、轧制后的冷却速度及卷取温度的不同,所以带钢表面上所生成的氧化铁皮的结构、厚度性质亦有所不同。
影响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因素
终轧温度及速度
冷却速度
卷曲温度
轧辊粗糙度
对酸洗有利影响的带钢应满足
低的终轧温度和较高的轧制速度
低的卷曲温度
较高的冷却速度
光滑的轧辊
溶解作用:氧化铁皮与酸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溶解。
机械剥离作用:金属铁与酸作用生成氢气,机械地剥离氧化铁皮。
还原作用:生成的原子氢使铁的氧化物还原成易于酸作用的亚铁氧化物,然后再与酸作用而被除去。
在连续酸洗机组中,酸槽内的酸溶液不仅受酸槽结构和喷头压力的影响,还受到在酸溶液中运动的带钢和酸洗时生成的氢气所搅动。因此,凝聚在带钢表面上的蒸气及附着在表面上的氢气泡会被及时除掉,也会使钢材附近的酸溶液不断更新,酸液成分保持均匀,同时也能更好地让酸与带钢表面接触,这样可以使酸洗过程进行得更快更好,从而提高了酸洗速度。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一些含碳量较高强度较大的中、高碳钢,为了便于轧制,在酸洗之前都要进行退火处理(初退火)。这些经过初退火的带钢,长时间(大约24小时)在高温(约780℃)下加热,使得钢板表面的氧化膜加厚,加之钢中的硅、铬等元素的原子在高温下较多地从钢板内部向外扩散并与钢板表面的氧原子结成难溶的氧化物,从而增加了酸洗的困难。为了除去这些初退火后带钢表面生成的氧化铁皮,就必须增加酸的浓度、延长酸洗时间或采用混合酸酸洗(如硫酸、酸洗时加入食盐,形成硫酸和盐酸的混合酸)。
更多相关产品详见:http://www.frpp-pph.com/zhuda/90.html
|